首页 |
|
工厂化“智造”让施工生产高质高效
本站山东泰安9月26日讯(通讯员 董慧慧 李永凤)中国铁建年中工作会议强调,要重视工艺工法创新,强化专业化、工厂化、机械化、信息化“四项支撑”。在中铁十四局二公司,创新工艺工法正成为各在建项目提质增效的“金钥匙”。
眼下,秋高气爽,在河北任丘,公司雄商高铁项目部正抓紧晴好天气,掀起新一轮施工热潮。走进项目预制构件厂,一条遮板智能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中。
“像遮板这种小型构件体积小,以往大多通过小型工场进行加工。” 项目工程部长王照全表示,这样的工艺造成生产效率低下、资源浪费不说,生产的小构件表面毛糙,还易缺角掉块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质量。为此,他们根据“机械化换人、自动化减人、智能化无人”的建设理念,结合施工实际,创新工艺工法,研发了两条智能生产线,一条生产遮板,一条生产其他构件。
在构件厂,王照全用手边比划边介绍,智能生产线呈环形布局,就像我们平时在工厂里看到的流水作业线,技术人员按照预制构件施工工序,将整个生产过程分成若干工位,每个工位配备自研工装,进行自动化施工,完成后再随模具沿流水线自动移至下一个工位,经过所有工位即可“智造”完成。
为了保证施工质量,项目部自主研发双块一体化遮板钢模具,改变以往螺栓连接方式,采用无接触卡扣连接,模板间缝隙采用橡胶封口,避免漏浆,有效防止蜂窝麻面、掉边掉角等外观质量缺陷的发生。
预制构件生产完后,他们还利用蒸汽发生器实行全封闭带模蒸汽养护,蒸养室横向分为5个独立仓,蒸养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,避免了预制构件因为失水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纹,实现了以工装保工艺,以工艺保质量的目标。
随着构件厂的正式投入生产,王照全和同事们算了一笔账:与传统的小型构件场相比,节约占地22%,减少用人41%,提高功效约30%,预计整个工程可减少废水排放1.5万吨,减少废渣排放7336吨,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。
与此同时,在湖北武汉,公司武松高速项目部也收到了“工厂化+机械化”带来的施工红利。
在该项目预制梁智造中心,技术人员正在盯控预制梁生产,经由这些流水线施工的预制梁即将突破100榀。
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姚磊介绍,他们共承担2000多榀预制梁任务,为了加快项目整体速度,他们在普通梁场的基础上,设计建设了预制梁智造中心,配置4个钢筋绑扎胎架、5条30米移动台座流水生产线和15个蒸养棚,以移动台座搭载预制梁“穿梭”到不同的工序,大幅提高了预制梁的整体品质和生产效率。
“以工艺创新为牵引,有效推进提质增效。”该公司总工程师刘永奎表示,接下来,他们将继续针对各类技术重难点、关键点、瓶颈点开展创新,进一步强化“四项支撑”,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积极作用。
武松高速项目预制梁智造中心(朱冬娟 摄)